这是 “FWB大百科系列” 的第三篇文章,✅厂牌哲学 ,评述FWB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则
、去中心化名人
和vibe的商业价值
(怎么挣钱),其余两篇在合辑里找👇
声明:本文材料部分均由Friends with Benefits发布在公开及半公开媒体上的信息、访谈编录而成,不涉及内部机密或成员隐私,评述部分为个人主观看法,不代表官方立场。
当你用现有体制中的概念——兴趣小组、青年组织、产品组、商学院——来理解一个DAO,尤其是一个体量庞大的DAO,你会发现它就是个四不像。但抛掉教科书,你也许会看到一种全新的有机体。
如果非要将FWB对标一个现有概念,我认为最贴切的是“厂牌”——甭管定义,厂牌听起来就劲儿劲儿的,独立、(小众)得瑟、艺术家优先——然而这里的厂牌是更广义上的,FWB是个“文化厂牌”,它的生产力不仅集中于艺术创作和运营,更囊括了产品、媒体、甚至更抽象的“商业模型”,要整体性看待。但不妨先拆开来看看这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果。
狭义上的产品,即科技工具。FWB是discord发家的,也一直在这个大本营上持续开发:Pin大头针投稿、WalletLink连结钱包直接获取报酬、DailyPaper每日简报、FloorFinder通报NFT地板价bot、还有在防止科学家入侵前提下方便成员自己开发bot的机制等等。
在discord以外,FWB产品组在官网和线下开发了(或正在开发)以下社区工具:
可以看出,产品组是紧密围绕内部成员和项目需求,做了一套相对独立于Discord的小应用。其实如果只是要满足这些功能需求,调用外面现成产品足够了,光自己用,无法创收。为什么要花这个力气呢?
在社区内部开发产品有不断滚动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天然Low-Touch低接触优势:
FWB产品组在开发社区工具、网站、应用时都是以这种home-grown的思路进行的:听取社区内部的声音,针对性地提供解决办法,再根据反馈迭代。不想象需求,不猜测外部环境,只专注在这一个生态里解决问题。很封闭,但这样保证了信噪比,专注于可行性和效率。
由外部产品团队研发社区产品,再推广给DAO,在web3可有点绕路了;直接从DAO的内部滚动MVP,再从内向外普及全行业解决方案,让最靠近问题的人解决问题。
但是,这件事可不是每个社区都可以做的,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始终保持活力,才会存在“自生的需求”,只有成员相互信任,坚信自己的需求应该被满足,才能主动提出需求。如果没有Vibe,全是心灰意冷的投机者,MVP也没有生长的土壤。
(干脆把MVP当成 Most Vibing Product
得了……咳
所以产品是整个经济体最重要的筋骨,而vibe是以上所有逻辑成立的直观指标,这是个高度统一、自洽的建设模型。不是我瞎猜的,更具体的产品组原则,可以看FWB 2022产品路线图。所以做内部产品未必是封闭、小家子气,有效就行。
然而,就商业价值而言,光靠做产品也太局限了。最终还是得看产能,更实际的问题来了,Vibe好,产能就一定高吗?
这关乎另一个重要的社区价值观。
我一直不知道是真双关还是纯巧合:编辑平台WIP的字体显示特别像VVIP,very very important person…无论如何,虽然文章总库存并不大,但作家的名字在网页上方醒目处单独显示,一篇文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专栏,存在感强得。
创始人Trevor从他的媒体+软件从业经验中提取了要点:
你需要重新思考人才,他们可以像软件一样扩展,会说普通话、葡萄牙语、英语、西班牙语。这一切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名人的梦想”,让名人成为创意人士分享才华的工具。人们称其为“无领袖品牌”,而Lil Miquela(Trevor创立的Brud出品) 就是这样的。我们有作家、动画师、造型师团队,他们都通过这个角色发挥他们的才能。
“无领袖品牌”,意味着每个人被鼓励成为领袖,而非面目模糊搅成一团。想到了自媒体矩阵……嗯?分布式网红?😂
自我价值,名人梦想,被看到被认可的感觉,这是最根本的激励,代币都要退居其次。中心化机构才喜欢灌输共同理想(实际是老板的梦想)。我是一个毫无集体荣誉感的人,不可能接受换一个地方打工,独立创作的艺术家更不可能再次牺牲掉自我表达,成为生产力工具。一个合格的去中心化艺术家团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会员能感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吗?自驱力需要这样安全的心理空间才能发挥作用。
FWB官方的媒体发声是少的,不如理解为,这是为成员表达自己让出空间,而这种表达不必发生在FWB的平台上,就像你不一定要和朋友一起创业。大家通过代币来共享价值、体验和资源,是去中心化里的集体主义。
fwb的社群力量取决于我们作为个体有多互相了解,这种动力会让成员自然地分支出去,做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然后重聚,分享资源和知识,通过的是社群共有的基础结构和数据,这才能让我们团结,真正同步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散落为1000个碎片不再回头。
——Mayor Alex Zhang
好啦,知道啦,大家都出去搞了,社区怎么挣钱呐?
不同的DAO盈利模式不同,投资、教育、服务型DAO都可以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好理解,像FWB这种看起来不干啥正经事儿的社交DAO怎么挣钱?
社交DAO的商业价值也不难理解,同是在转型期。原则上来说,社交本来就是互联网最值钱的东西;社群不是新概念,聚落是人类自然的形态,是生产消费的理想环境。但要兼顾DAO和传统品牌的结构、做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创新(而不是强融),并不容易。
在Town Hall中,Alex解释了转型的思考过程:
过去六个月的商业探索期,一直有非常非常多的品牌、社区、协议、项目来找我们合作,最初就是“好呀,咱们价值观一致,那就一起搞个事情吧。既能创造收入,还能给会员一些新奇体验。“接着就是反思:”Web3的社区在长远看来,不应该只扮演这种中介机构、合作伙伴的角色对吧?“
为了从更高的层次重新定义web3社区角色,先分析web2的品牌创意合作模型,再设计一个根本上的新模型。
传统品牌合作:创作者(或IP方)和品牌方互动,做了个产品,通过市场营销宣传卖给消费者。
FWB发现自己的角色可以更有机:无领导创意模型(Headless Creative Director Model):社区内的创作者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和品牌共创,成果先做成NFT,FWB的成员通过购买NFT获得早鸟权利,一部分收入会进入财库;然后再公开销售,落地为实体产品,这一部分也一定比例进入财库。
不就是抽两次佣金嘛?
还真不是,对创作者而言,传统艺术厂牌的“独立、小众、艺术家优先”会进一步提升,因为社群在其中会以更通透平等的方式将各个环节粘合在一起。剥削、压迫、暗中抽成、雪藏的行为会被大幅减少,团队每个人的专业性都得到尊重,没有谁“服务”于谁,而是合作把事儿干漂亮了,又通过代币来共同所有和管理。这是来自科技的祝福。
更细致地看这个”独立创意厂牌“对创作者的意义:
那品牌方就是是倒贴的冤大头吗?
首先品牌方对FWB的追捧就是因为听说这里“文化优先”,而这是大家认为会得到正反馈的商业道德(至少说得这么说吧)
当人们可以拥有他们创作的价值时,这意味着你释放了更多的创造力以及这些创作和这些物品所属的网络,构建和创建这些平台的人也参与了价值创造。
如果我们成功,网络中的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都会蓬勃发展——而不仅仅是品牌。
Tareq Nazlawy - Adidas
FWB一方面给创作者最支持的舞台,另一方面又给品牌方最专业的文化策划和品控。
大家都知道目前web3文化有点香,品牌方馋,但是不知从何下手,光发nft也就是外行看热闹,难免有些不伦不类的操作。FWB“出卖”的不仅仅是牌子,更是以最专业的行业视角参与到整个商业流程制定中,并用整个社群的声誉为其背书。有优质Vibe的Social DAO是传统品牌方进军web3的理想渠道。
所以社区是渗透性的桥梁角色,而非创作者供应商。来看目前谈妥的轩尼诗和锐步的合作框架:
(以下部分节选Chao的文章:
《Web3社区开始进军消费品牌》——说,谢谢超哥。
轩尼诗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领先的白兰地品牌. FWB和轩尼诗将合作发行一套NFT, NFT包含以下权益:
锐步是知名运动鞋品牌.这项合作的细节如下:
尽管模式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在尽可能的走入社区,希望了解社区的想法,从优秀的社区学习,并试图和社区一起进行创造.再畅想一下,未来大概会有创意DAO专门来做这个事.甚至可能形成进一步精细的分工,形成各类垂直领域的CaaS DAO( community/customer driven Creative as-a-service)。
社区和品牌双方的影响力叠加,会推动整个创意行业升级——尊重“文化创造者和维系者”,提升创意工作的价值认同,让独立艺术家能养活自己,这正是FWB的初衷。
不论是否真能实现,以上模型属实是向着这个方向设计的,而且可以被广泛借鉴,更宝贵的是在一些对加密不友好的国家也有可以实践的可能。
这模式说起来其实确实不复杂,谁都能学,但不是谁都能学得来。 如果未来的某天有人拿这个来说事,也要做个基本的判断,核心是社区有没有真正富有创造力且关心未来的人,核心也是社区致力于给自己富有创造力的成员创造更多参与未来的机会,大家一起去侵入消费品牌市场甚至是更广阔的领域。 而一个平等的社区绝不应该沦为变现的工具,被运营方把自己的所谓”私域”流量当做资产卖给合作方获取收益。
-@cwweb3
人有时也许愚昧,但其实心里都懂。商业有道,消费有情。
Vibe的逻辑真的非常简单。
**为什么做vibe?——FWB是个Social DAO,使命就是做好社区,好社区的直观表现就是气氛好。所以只要气氛好,就说明”做对了“,那么这套做法就是好产品。
**Vibe产品为什么值钱?——web2时代,社交网络的真实价值来自于人们在上面创作的内容,平台改善用户体验就是为了刺激创作。现在我们在讨论一种进阶版”社交网络“,社区里体验到的vibe是代币以外最主要的激励,创作者有了安全感,自驱创作产能就上来了。
更广角地看,FWB不止是Vibe的制造者,更是Vibe生态的引领者。
“文化厂牌”,是以一种可延展的软件思维来看待集体,实验性的行为模型都是产品,并会深刻地影响整个行业的思维框架。这不是我yy出来的啊,Trevor一早在Spotify时就以软件思维来运营过音乐项目Banks。而在FWB,他将整个社区看作“低接触、最小可行性产品”。
Vibe将各种散落的创作行为打包,让文化整体性地成为作品。一个清醒又紧凑的概念,就这样诞生了。挺会的。
-我编的
了解更多FWB的前世今生: